设为首页 | 加入收藏 | 在线投稿 | 广告联系

文学频道

您所在的位置:首页 - 文学 - 正文

厦门2000:蔚蓝海岸

时间:2012-9-29 15:43:37  点击:  来源:阳光地带  作者:未知
二、都是网络惹的祸
 
要说我和日光的相识,是有点说来话长,套用一句日光喜欢的流行歌词:都是网络惹的祸。
 
2000年的春节,我们都能享受到整整一个星期的节日假期。就在这七天中,我大部分时间都在家里,具体的说是呆在家里在电脑前。
 
我是一个彻头彻尾的电脑盲。但自从买了台电脑,经过大约一年的时间“自学成才”,这时我已经能比较熟练地上网了,能去一些同志网点看看,这一类的网站其实是比比皆是,只要找到了一个,就能链接出一大片,这就是魅力无穷的网络世界。就在这时候,我阅读了不少的同志小说。我看过不少小说,国内国外古代现代,但是这种真正意义上的同志小说,却是在网络上才看到。在网络上,这类小说相当多,同样只要打开一个同志网站,就会打开一片的此类小说。当然,这类小说写的水准是参差不齐的,有不少明显出自初学者的手笔。但也有一些是写得相当不错的,至少在我看来是这样的,象以海外留学生为题材的《赵小明谈恋爱》,以军人为对象的《重庆三日》(又名《三日玉》),还有一直没写出结局的《霁枫》,等等。当然,在此类小说中,读者最多,最获好评的,首推署名“北京同志”的长篇小说《北京故事》。
 
在当时和在后来相当长一段时间中,从各式各样的同志网站的留言板上,我看到过许许多多同志读者对它的赞美,都是说好,好极了,看得热泪盈眶等等。这篇小说的意义,就象当年刘心武的《班主任》,开启的是一代文风,尽管后来有许多的小说写得比《班主任》好多了,成熟多了,但却都无法达到《班主任》的那种影响。从今天的目光来看,《班主任》无疑是一篇相当粗糙的作品,但这并不影响它在当代文学史上的稳固地位,只因为它是“解冻”后的第一篇呼唤人性的小说。《北京故事》差不多也是这样,其实只要稍稍定下心来,透过煽情的情节,很容易就发现:这不过只是一个故事,人为编造的痕迹几乎是随处可见。
 
差不多也在这个时候,我还看到了台湾龙应台的一本薄薄的书,全是评论台湾各个不同时期的小说作品的。我很喜欢这种随笔式的评论。
 
于是,我也写了一篇随笔:《北京故事,只是一个故事》
 
《北京故事》,只是一个故事
 
作者: 叶龙
 
开电脑,上因特网。这里的深夜静悄悄。这时候,才是一个人在网上世界放马狂奔自由驰骋的时候。驰骋过许多网站(当然是同志网站),差不多每个站上都高高挑起一面旗帜,如同武松上景阳岗一眼就看到挑出面大字的“酒”旗,这面大字的同志旗帜就是《北京故事》。
 
看一遍《北京故事》,只有两个字:感动。再看一遍,还是感动这两个字。再看下去就看出些胡思乱想来了:我既不拥有捍东这样的亿万家财和良好家庭背景,也不具备蓝宇的青春和美貌,这分明不是属于我的一个故事。当然,我也知道这是非常错误的阅读方法,正如我现在家住城市鸽子笼式的廉价公寓而不是大观园,当今的领导又不是乾隆皇上,那我就不去阅读《红楼梦》了——完全不是这样。
 
《北京故事》是一个故事,故事往往都是无巧不成书。所以很巧的,故事开始十六岁的蓝宇为了读书自卖,一卖就卖对人了,卖给了好人陈捍东。假如——这仅仅是一个假如,他以一千元的“便宜”价,很不凑巧地卖给了“才二十出头,可已坏出边”了的王永宏们,那么我们看到的又将是一个怎样的《北京故事》?这使我想到小时候看过的许多戏曲故事,有不少的小女子,孝女,为了葬父或葬母,没钱,只好自卖,但她们往往都都能卖给好人,最终都不会失去至为宝贵的贞操,好人一路平安。蓝宇同志是不是和她们有着某种内在的承传?正因为卖给了好人陈捍东,蓝宇此后是身价狂飙,等他遇上不是好人的王永宏,干了一架,不但有了“守身如玉”的美名,仅仅赔偿费就是开价十万,从一千到十万,这是怎么个增值法?当然,蓝宇是视金钱如粪土的,钱,全然不在话下。所以在陈捍东不巧进监狱时(这使我们想到落难公子),蓝宇便象一个古典的佳人,倾其所有解救心上人。我们到此就不能不感谢作者很巧地为陈捍东安排了一次进监,否则蓝宇就没机会来表明他的心迹,他的爱他的真情,这样不但感动了作为读者的我们,甚至也感动了始终站在反对立场的捍东妈妈,蓝宇以他的实际行动,化解了她错误的传统观念。所以捍东入狱是必要的,恰到好处。更为恰到好处的,那莫过于是蓝宇的死了。婚姻是爱情的坟墓。金风玉露一相逢,便胜却人间无数,但要朝朝暮暮地厮守,那很可能从厮守开始,发展下去就演变成了厮打、厮杀。于是最好的方法就是让蓝宇凑巧地发生一次车祸,作出合情合理的牺牲,这看起来是有一点点恶毒,但无毒不丈夫,否则陈捍东也就不能到加拿大,名正言顺又心安理得地当他的高等华人了(他从一出场开始就是个高等到华人),且精神世界也满充实的:怀念已亡人蓝宇。
 
站着说话不腰疼,对别人评头论足总是容易的。其实就在《北京故事》的框架中,已触及了许多同志世界这个“亚文化”的社会问题:世俗的传统道德和gay的本性;gay的感情生活和同样重要的性生活;来自家庭父母和单位同事等等各方面的社会压力;和异性的婚姻;甚至还包括了对gay所谓的矫正治疗……正因为《北京故事》如此广阔地触及了现实生活,更因为它对理想的性生活的坦率描写——这在我们这块传统着性压抑的土地上,犹如惊蛰春雷,才使如此众多的读者爱不释手,成为各家同志网站高高挑出的头牌旗帜。也正因为如此,在网上小说中,不知不觉产生了一种“北京故事”模式,男男相悦相爱,二号主角(一号当然是“特别大款的哥哥”陈捍东们)都向蓝宇看齐,不是生癌,就是白血病,纷纷地命丧黄泉。在这块土地上,作为一个gay,已经是“在最深最深的黑夜里,独自彷徨街头,无所归依”了,为什么还要让他们如此晚景(相对整个生命过程)——晚景凄凉呢?同志文学的空间照理说是非常广阔的,难道就因为一篇《北京故事》非得统统挤到这种模式的独木桥上?当然,有时模式是在某个发展过程中所难免的,就象我们看海外版的同志小说,多看几篇也能感受到它的模式。海外的限制少,难免物极必反,一开场就直奔主题,差不多谈不上什么情节,更不用说感情,一切以生猛为本,粗大取胜,当年鏖战急,弹洞前村壁,最后都是幸福得不得了。初看一两篇,剌激,煽情欲,看多了,也就这么回事,缺乏新意,有时难免会有点无聊无聊的感觉。
 
所以,《北京故事》虽然只是一个故事,但毕竟是个好的故事,它开创了一个新的世纪的新的小说品种,尽管这个品种在有的人眼里看来是很另类的。
 
《北京故事》后来拍成了电影,导演就是香港的著名影人关锦鹏,这位大牌导演据说本人就是一位同志,他也不否认自己不同常人的性倾向,因为他本来就不是一个常人。电影拍成后改名《蓝宇》,在祖国的宝岛台湾获了电影大奖。一般人在没看过这片名动一时的电影VCD前(当然只能是盗版的),大多闹不明白《蓝宇》是什么意思,就曾有人问过我是不是一部空军题材的影片,“蓝宇”不就是蓝色的天空吗?就是到了现在也不见得人人都知道那是一个人、一个年轻同志的名字,虽然饰演两位男主角陈捍东和蓝宇的演员胡军、刘烨在海内外屡屡得奖,刘烨正是因为饰演蓝宇而一夜成名,到今天说他是一位年轻的名角大腕一点不过份,在网上我们不难看到他一脱到底的照片,正面的,什么都一览无遗。刘烨在网上也坦言他对着关导试镜时就是一脱到底,和好莱坞的那些女艳星们差不了多少。因为儿子的成名,媒体还报道了对他父亲的采访,这位父亲对儿子说的是:以后别再演这样的片子了。也许真的是听从了父亲的叮咛,成名后的刘烨真的再也没演过“这样的片子”了,而是在后来的后来,在大腕云集的献礼“伟业”大片中,饰演了伟大领袖年轻时毛润芝的光辉形象,修成了正果。但有的人,比如本人,一提到刘烨这个名字,一下子就会想到那个在床上浑身光光展露着性器官的蓝宇。
 
这部名噪一时的影片至今仍没在大陆公演过。

 

 

第 1 2 3 4 5 6 页

热 门 文 章

关于浙同 | 管理团队 | 广告合作 | 在线投稿 Copyright © 1998-2011 浙江同志-有情地带·版权所有 浙ICP备05015135号

联系合作QQ:94703636